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大全

【导语】中秋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下面是吾爱中考网分享的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苏轼《和黄龙清老三首·万山不隔中秋月》

  3、老夫得酒有何好,且饮中秋白露团。——吴则礼《寄吕少冯时余单骑入都将发楚》

  4、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5、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6、我爱中秋月,行歌荒野中。——仇远《和卞仲祥·我爱中秋月》

  7、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8、寻常明月不易见,如此中秋能几来。——史嵩之《中秋对月》

  9、今夕我中秋,我自看月明。——苏泂《中秋》

  10、交过子时是明日,搀先半夜赏中秋。——方回《中秋前夕三首·稍穿疏树残光碎》

  11、故人心似中秋月,肯为狂夫照白头。——戴复古《中秋李漕冰壶燕集·把酒冰壶接胜游》

  12、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王守仁《中秋》

  13、来宵待赏中秋月,剩取珊瑚钉御筵。——宋白《宫词·虫响金阶捣练天》

  14、中秋竟夕佳月色,万里光芒霜雪白。——葛绍体《中秋后二夜对月》

  15、中秋花月共徘徊,正喜相逢笑口开。——吴芾《再和天予二首·中秋花月共徘徊》

  16、不须更恨中秋月,且得黄花子细看。——项安世《中秋后新晴对菊病体欣然》

  17、入楼早月中秋色,绕郭寒潮半夜声。——方干《寄杭州于郎中》

  18、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19、雪屋银山满上头,年年伟观近中秋。——李处权《观潮二首·雪屋银山满上头》

  20、三湘刁斗倍凄清,举目中秋月正明。——郁达夫《中秋口号》



【篇二】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1、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杨慎《中秋》

  2、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邵雍《中秋月》

  3、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高士谈《不眠》

  4、三湘刁斗倍凄清,举目中秋月正明。——郁达夫《中秋口号》

  5、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6、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朱彝尊《红娘子·袖薄吹香过》

  7、中秋月满尽相寻,独入非烟宿禁林。——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

  8、良夜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吴潜《闻同官会碧沚用出郊韵三首·万顷蟾光浩不收》

  9、月宫小殿赏中秋,玉宇银蟾素色浮。——朱有燉《元宫词·月宫小殿赏中秋》

  10、明月近中秋,云扫天宇净。——陆文圭《和陆振之见赠韵》

  11、满看金盆涌碧流,西湖从古惬中秋。——岳珂《中秋夜宿旌德观无月》

  12、中秋美景当吴苑,十载佳期共此堂。——祝允明《中秋日燕客晚雨》

  13、三衢春有脚,山屋好中秋。——许月卿《重寄郭衢州》

  14、佳月中秋已无及,菊花十月未为迟。——赵蕃《在伯考试未归有怀·相逢共问别来诗》

  15、岩花不趁中秋约,篱菊齐供九日看。——钱时《九日融堂池上》

【篇三】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折桂令·中秋

  元代: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篇四】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赏析

  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

  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赏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

  “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晚是个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

  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换头紧承上片。

  “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

  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

  在这首词中,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有英雄末路之叹。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婉曲蕴藉,韵味无穷。

【篇五】中秋节的诗句和古诗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赏析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夜。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片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望,为下片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片抒情,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情绪。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夜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夜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情绪。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望情绪。

相关下载